六畜均是人类驯化动物的自然结果,那为什么人能把狼驯化成狗呢?我们知道狼是食肉目犬科,而狗也是食肉目犬科犬属狼种,换句话说都是吃肉的。从古至今狼一直是一种群居的动物,一般离群独居的狼是很难生存的,而人类的驯化也改变一些狼的进化属性,古代人抓住动物是肯定要吃掉的,如果暂时吃不掉就会圈养起来,被人类圈养的狼只能吃人类的残羹剩饭,不仅有肉可能也有米饭和蔬菜,那这种情况下食肉的狼吃不了这些残羹剩饭只有死路一条,“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,未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。”而那一小部分活下来的狼,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有基因突变,可以消化淀粉,就变成了杂食动物,这个原本无用的“消化淀粉基因”,因为人类的出现,竟然成功地点亮了“进化树”的一个新分支——狗,从此开始了征服地球的道路。
那么狗在古代这么不招人待见,为何如今得宠“如日中天”呢?我们再看一组数据,据统计中国宠物狗的数量达到了约1.5亿只(和上文提到的10:1基本吻合),养狗人群的年度人均消费金额为6771元,狗粮是主要占比,达到49.4%,零食占比21.8%。整体而言从年龄来划分80和90后养狗的比例占到总人群的73%以上,从学历划分:本科学历占比54%以上,从性别划分:男性占比44.3%,女性占比55.7%,从感情角度划分:养狗家庭有55%把狗狗当孩子养,27.8%当亲人,8.7%当作宠物,7.5%当朋友,总结:养狗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、高学历、女性人群。
宠物狗
关键的转折点,人成功驯化了狗,狗也驯化了人。“物有所值,人有所用”,不管是人还是单一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价值,古代的狗就是为了贡献肉类食物 ,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。而到了近现代 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,狗的本身价值超过了其附加的价值,例如:人们更多的是让狗看门,情感寄托等,并没有食其狗肉。而造成这个情况的出现,既然是为了一句话:“狗是人类的朋友”是我们的家人,你怎么可以吃家人和朋友呢”,那按这样的逻辑,难道猪啊牛啊羊啊天生就下贱,就是人类的食物?古人常说:“羊有跪乳之恩,牛有舔犊之情”,牛羊比狗更加感人泪下为什么要吃牛羊呢?
人成功把狼驯化成狗,而狗驯化人类的方法就是让人类产生了独特的情感,比如“狗是人类的朋友,是我们的家人,你怎么可以吃家人和朋友呢”这一类神一般的信仰。所以这种驯化动物,人类给它们一个专门的名词——宠物。宠物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驯养关系。所以成为宠物后驯化人类的方法:
第一步是要去功能化。例如:猫最初是用来抓老鼠保护谷仓里的粮食的,现在连这老本行都不用干了。够虽然也去除了看门本领,但是多少还会叫两声,这一点,猫比狗还要成功。
第二步是提供独特的“情感陪伴价值”。
猫是独居动物,地盘意识很强,对人类的依附关系和忠诚度都不如狗,但人类就是喜欢吸猫当铲屎官,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错位竞争,喵星人和汪星人分别满足的是不同人的不同情感需求。
所以说“宠物”是一种双向驯化的必然结果。但也有一部分狼不甘心被人类驯化变成狗,比如“澳洲野狗”既不是狼也不是狗。
澳州有一种动物叫“澳州野狗”,是东亚家犬的一个分支,由人类遗弃在澳州的狗野化而成,它们捕猎袋鼠、野兔,在缺少大型食肉动物的澳洲大陆,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。后来的澳州土著和欧洲人试图重新驯化“澳州野狗”,却都没有成功,因为它们不但性格凶猛,还丧失了消化淀粉的能力,“退回”它们的狼类祖先的状态了。类似的还有美国野猪,由欧洲人把家猪带到美洲,野化后与真正的野猪杂交而成的介于家猪与野猪之间的品种。
所以进化是没有方向,野化也不是退回祖先的状态,而是演化成另一个新物种,既有野生动物的特征,又有驯化动物的特征。人类又何尝不是呢?一边我们拼命想安排自己的命运,另一边又对别人安排的命运安之若素,但不管我们怎么进化,最重要的是保持随时进化成“新物种”的能力。(完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