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吸引力?
正如每个人的过去都设定了他的未来一样,历史文化也设定了当前社会。要想从儒释道文化模式中发现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是不可能的,天地人伦的外在道德、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法和一切皆空的空相之说掏空了人的内在。在这样的传统下,人趋于外在,因势而转,进退圆融。因为失去了人的主体性,社会成为胜者王败者寇的权力丛林。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,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几乎是“空转”,对人的不断否定和打压最终让社会陷入了腐坏变质的困境。
既然传统掏空了个人,个人为什么还要复古呢?
因为空心的人必须依外在标准而活,教条都让他们感到亲切,感到安全,就像梁宏达先生所说:“国人不怕当奴隶,怕当不好奴隶。”只有在金字塔结构中,在网状的关系中,空心的人才能获得身份和价值认同,才能获得存在感和安全感,对所谓个人价值,他们一无所知。
借着反思文革,复古思潮喧嚣尘上,传统被一一搬出,摆出文化自信的姿态,试图摆脱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平等。
东方文化,尤其中国文化,是农垦文明的产物,强调顺应天时地利、无为而治,强调集体意识,与当前社会对创新和个性的需求南辕北辙。若要回到传统,那将是历史的倒退,是对文化自信的曲解。
当然,若要理性看待,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,中华民族在农垦时代创造的辉煌还是值得我们去挖掘、保存、研究和借鉴的。但是,非要因此把传统拿出来对抗现代文明那是不现实的不理智的,就是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”也是混话,精神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要求,哪能“体”“用”相悖。李约瑟说中国文明产生不了科学,这个论断是精准的,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,我们就只能不断重蹈覆撤,原地踏步,甚至严重倒退。
不论是继承式地发展传统的合理内容,还是否定式地批判传统,都必须打破传统的幻相,给出合理的理由。总有人把当前的文化复古类比成西方的文艺复兴,这不是自信,而是不自省,文艺复兴的内核是恢复人的主体地位,当前的文化复古却在模糊人的个性,企图用传统的标准重新限定人,这不是在开启一个新时代,而是要把人带回“吃人”的旧时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