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是 反应产生的热量使混合物接近水的沸点,并产生气体驱动喷射而出成为威力惊人的化学武器,对捕食者造成致命的伤害。
盲鳗:黏液逃生
太平洋盲鳗有一种略让人恶心的逃命方式,请正在吃饭的小伙伴放下饭碗!
当受到攻击的时候,盲鳗会从皮肤表面的许多小孔中渗出令人窒息的黏液。
这种黏液含有大量纤维,能与海水发生反应形成黏性极强的新黏液,粘住掠食者的鳃和嘴。
在逃生时, 盲鳗会先把自己打一个结,然后挺直身体钻出这个结,以摆脱黏液,把捕食者留着粘液中。
盲鳗的逃生策略非常成功,靠着这样的逃生本领,它们与3亿年前的祖先长得几乎一模一样。
卵石蟾蜍:滚落逃生
这是生活在南美洲河流、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沿岸的山坡上的卵石蟾蜍。
虽然低调的外貌并不引人注目,但是当危险来临,卵石蟾蜍会将四肢蜷缩在身体下面, 把头缩起来,形成球状,这样它就会像圆球一样,咕噜噜地滚下山坡。
这个策略非常有效!捕食者往往都对这个“杂技演员”束手无策~
多毛蛙:折骨逃生
当多毛蛙成长成熟以后,不仅身上有很多刺状的毛,而且当这种动物受到攻击时,它会 收缩肌肉,让爪子向下拉,然后尖头从骨尖断裂穿过脚趾垫,从下面露出来,露出一种类似猫爪的爪子,就好像金刚狼一样。
当放松肌肉后,爪子又会自动滑回脚趾中。
这会让攻击者对突然冒出来锋利而尖锐的骨头感到危险,从而放弃捕食。
蝾螈:毒素逃生
蝾螈属于两栖类动物,有些种类的蝾螈因其皮肤中分泌出强烈的毒素而闻名,这种有毒物质被称为河豚毒素,在河豚体内也能找到。
这种毒素会阻断大脑发出心跳跳动和肺呼吸的信号,可以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毒的物质之一。 它能够在几秒钟内杀死它的敌人,比如一只想吃掉它的鹭或牛蛙。
角蜥:喷血逃生
美国德克萨斯州太阳暴晒的沙漠里生活着一种叫做角蜥的爬行动物。一般来说,角蜥都会安静的趴在角落,利用斑驳的皮肤隐藏自己逃避天敌。
角蜥对自己特别狠,它的眼睛周围血管附近,有两条收缩肌肉, 当肌肉收缩,就会切断回流心脏的血流,没法回流的血液因压力过大就会像水管破裂一般从眼窝喷射而出,最远可以喷到1.2米远。
这个过程被称为自体出血。当腥臭的血味让捕食者失去食欲时,角蜥就赶紧溜之大吉。
不过如果捕食者多来几次的话,角蜥会因为过度喷血而营养不良吗?
壁虎:断尾逃生
壁虎是最常见一种断肢逃生的动物啦,它的断尾,是一种“自卫”。 当它受到外力牵引或者遇到敌害时,尾部肌肉就强烈地收缩,能使尾部断落。
这种现象,在动物学上叫做“自切”。刚断落的尾巴由于神经没有死,不停的动弹。
捕食者就会想,咦这个活蹦乱跳的是什么?从而转头去追逐尾巴,这样壁虎就可以用分身术保护自己逃掉。
也不用担心壁虎的尾巴长不出来哦!它的身体里有一种激素,这种激素能再生尾巴~
臭鼬:臭味逃生
臭鼬是一种鼬科哺乳动物,如果敌人靠得太近,臭鼬会低下来,竖起尾巴,用前爪跺地发出警告。
如果这样的警告未被理睬,臭鼬便会转过身,向敌人喷一种恶臭的液体,这种液体是由尾巴旁的腺体分泌出来的。
在3.5米距离内,臭鼬一般打不中目标。但 如果被液体喷到,会导致被击中者短时间睁不开眼甚至是失明,其强烈的臭味在约800米的范围内都可以闻到。
所以绝大部分掠食者,比如美洲野猫,美洲豹,除非它们非常饥饿,一般都会避开臭鼬。毕竟,它的屁又臭危险,不划算嘛!
负鼠:装死逃生
负鼠的名字来源于:母鼠总是会背负着自己的小鼠,因此得名“负鼠”。
负鼠虽然没有什么反击的能力,但它其实有很多防御手段哦!比如 当受到威胁和伤害的时候,负鼠会装死、模仿生病或死去动物的样子和气味。
当负鼠装死的时候,它的嘴唇会缩回来,牙齿会露出来,唾液会在嘴周围起泡。眼睛会闭上或半闭,肛门腺会分泌出一种难闻的液体。僵硬卷曲的形状可以被捕食者随意摆弄也不会出现反应。
这一切可不是什么无用功,这么做都是为了让捕食者觉得自己不好吃!
负鼠通常会在几分钟到4小时之内恢复意识,而大部分的捕猎者都会因为觉得这个食物不新鲜于是放弃。
生活在地球上,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意义与价值,每一种生物也都逃脱不了由食物链组成的生物网中。
为了在众多挑战中存活下来,逃生者与捕猎者开展的永久竞赛,成为了自然界里的“饥饿游戏”。
-END-
长按关注我们,
获得第一手动物资讯哦!
想在园区内体验智能云导览
和免费讲解吗?扫我吧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